《姓氏文化的地域印记:白氏南阳郡与柏氏魏郡的差异探究》
40 2024-10-31
“富不吞贫,尊不凌幼,事有不平秉公办……”3月2日,在位于丰都县龙孔镇楠竹村的白氏宗祠里,白家第七代传人,81岁的白宝安又一次坐在祠堂正殿遗址的石碑前,为小孙子讲述着白氏宗祠的祖训。
这年久破败的白氏宗祠,堪称是楠竹村的“根”,村里的学龄儿童入学前,都要在长辈带领下在此诵读白氏祖训,受其影响,村里男性村民一半以上都是军人出身。
宗祠建于光绪年间,祖先曾任武官
白氏宗祠始建于清朝光绪年间。当时,湖北孝感的白氏家族为逃避瘟疫,举家迁居至丰都龙孔镇楠竹村,随后修建了白氏宗祠,以供奉祖先牌位和家族祖训。
白氏家族的祖先曾任清朝武官,记者看到,这块石碑长2米,宽1米,碑上刻有1000多字,碑文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记载了白氏家族迁居丰都的原因,下部篆刻的家族祖训旨在教导族人谨遵忠、孝、仁、义。每年清明前后,祠堂都要举办盛大的祭祀活动,白家整个家族近百人都会参加,诵读石碑上的家族祖训。
家训中有大义,村民多受其影响
68岁的张启明祖上三代都在白家帮佣,他记得,解放前,农村条件不好,白家老爷乐善好施,时常为当地困难村民送去粮食、衣物等。张启明的第一件棉衣便是白老爷送的。
在楠木村,有个不成文的习惯,凡到学龄的儿童都会在长者的带领下站在祠堂石碑旁诵读白氏家训。白家以武兴家,家训中自然饱含着扶贫济弱、舍身救国的大义。也许正是受到这石碑的熏陶,楠木村的男性村民中竟有一半是军人出身。
张启明的二儿子张建红就是一名退伍军人,今年38岁的张建红说:“小时候,常听老人们讲白家的英雄故事,心中就很想当兵。18岁那年,听说村里在招义务兵,我毫不犹豫报了名。”退伍后,张建红在浙江一带打工,仍遵守着白家诚实本分,乐于助人的家训,如今事业已小有成就。
祠堂曾遭破坏,未来将加强保护
不久前,丰都县城有位商人来到楠木村想以3万元的价格买下白氏宗祠正殿内这块刻着祖训的石碑,却被村民们一口拒绝。他们的理由很简单,祠堂就是楠木村的根,给多少钱也不卖。
但提到对祠堂的保护,村民们却不禁流露出惋惜之情。20多年前,祠堂由于年久失修开始垮塌。白宝安忧心忡忡地说:“祠堂内本有四块大的石碑,现在仅有正殿的这块刻着祖训的碑保存完好。”
记者从丰都县文物管理所了解到,如今,白氏宗祠遗址已被列为丰都县第四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每年县文管所都会派专家定期来村里考察,并逐步完善祠堂的历史资料。丰都县文物管理所所长刘屏告诉记者。
目前丰都像这样的不可动文物遗产共有1000多处,现阶段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将它们保留下来。下一步,该县还将在这些文物古迹中加以挑选、修缮,进行旅游开发。(记者 左黎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