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姓堂号与郡望:尊贵的南阳堂、香山堂等
92 2024-10-13
《白居易在洛阳的遗风胜迹》
作者:白剑
白居易晚年在洛阳任河南尹、太子客宾分司东都、太子少傅等职,并将洛阳作为退老之地,在此度过了十八个春秋,写下了800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与洛阳结下深厚的感情,“争得大裘长万丈,与君都盖洛阳城!”,充分显示出他对洛阳的挚爱。白居易长眠龙门东山琵琶峰已逾千年,.如今,在古都洛阳仍可寻觅到白居易当年的遗风胜迹。
一、履道里觅古
白居易晚年在洛阳,究竟居住在何处呢?
“都城风土水木之胜在东南偏,东南之胜在履道里,里之胜在西北隅,西闬北垣第一第,即白氏叟乐天退老之地。”从白居易的《池上篇》中得知,其故居在履道里。履道里在今洛阳郊区安乐乡狮子桥村,此地正处洛阳城东南,与《池上篇》记载的位置完全相符。
弄清了履道里的准确位置后,我驱车直奔狮子桥村,该村现任党支部书记有留计同志接待了我,并带我参观了白居易履道里旧址。因年代久远,世事沧桑,当年的履道里白府宅第已荡然无存。我心里不由得发出一阵感叹:当年的履道园哪里去了?我不禁低头寻觅,试图发现当年的断砖残瓦?然而,除了这一片丛生的杂草,再也找不到当年的遗物。此情此景不由使感慨万千……
据白居易《履道里第宅记》称:“坐向南方,于东五亩为宅,其宅西十二亩为园,方正共十七亩。园中花忻最茂,宅院内有映日堂三间,有九老堂五间。有池水可泛舟,舟中有胡床,床前有广酒池。池上有桥,池东有粟廪,池北有书库,池西有琴亭,池南有天竺石二峰,岸有华亭鹤两只”。可见当时白公府第有相当的规模。白居易不仅是一位卓越的伟大诗人,也是个园林艺术家,他曾在下邽老家建“南园”;在江州司马任时,建“庐山草堂”;在忠州任刺史时建“东坡园”,在杭州任刺史时筑西湖“白堤”,而最具代表性者当属洛阳的“履道里宅第”。他在苏、杭二州任刺史时,江南山水及优美的园林艺术启发了他的造园艺术。在杭州离任时,带回了天竺石,从苏州离任时,带回了太湖石,以及西湖白莲、华亭鹤等江南特产,使履道里宅第融南北景色为一体,独具风格。可以说履道里宅第是他一生园林建筑艺术之精华。
尽管当年白居易故居履道里的楼堂、池台以及琴亭等皆已无处寻踪,然而,他在履道里的一些故事还在当地传为佳话。
当年,白居易与洛阳的社会名流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如满、李元爽等九人结成“九老会”,白居易把自己院内的五间上房腾出来,亲笔书写“九老堂”匾,挂在门额上,又请人绘制《九老图》挂在大厅,白府宅第又多一景——九老堂。
“这是洛阳牡丹宫……”有书记的一段话打断了我的思绪。接着,他指着西面不远的一片古建筑对我说:“牡丹宫在建馆时,还特意将白居易与白牡丹的故事,制作成电动人物形象,花了不少钱哩!”这句话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我迫不及待地赶到牡丹宫,不巧当日停电,我向管理人员说明来意后,他们特意用发电机发电,并解释说,这是专门为领导检查及外宾参观而特意准备的应急措施。听完此话,我深深感到作为白氏后裔的一份荣耀!
随着发电机的轰鸣声,我进入了牡丹世界,虽是塑料制品,却相当逼真。在牡丹宫一处显眼的地方,有白居易的腊像,只见他手握竹管,刚刚写完《白牡丹》一诗,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电钮一按,一群白衣天使在他周围翩翩起舞,加上导游小姐绘声绘色的解说,把我又带入那遥远的年代,初来履道里时的那种遗憾早已烟霄云散。
离开牡丹宫,有书记又带我参观了“白居易故居酒厂”。这是在白居易家酿原址上兴建起来的,该厂继承了白居易的造酒技艺,又融入现代科技——生物技术,研制开发的“白公宴酒”,已获国际博览会金奖。
“请白先生饮白府宴酒”,有书记的话再次打断了我的思绪,尽管我不会饮酒,然而,面对家酒,我还是接过酒杯,一饮而下,接着又是第二杯,第三杯……,还真有些“翁揭闻时香酷烈,瓶封贮后味甘辛”的滋味!饮完数杯,恍恍忽忽来到正在建设中的白居易故居纪念馆。这是一个浩大的工程,计划投资2300万元,占地180亩,规划六大项目:一、恢复白居易履道里故居;二、建设白居易纪念馆;三、修建乐天园;四、修建樱花园;五、建设白居易诗词碑林;六、建立国际白居易研究中心。
日本文化界知名人士鬼头有一、沼田守助、山田浩史、松井宏烽等为白居易故居纪念馆捐赠樱花三百株,已在履道里生根开花,这不仅传播了中日人民的友谊,也给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增添了一处独特的旅游景观。
愿白居易故居纪念馆等项目早日建成,也愿履道里留住诗人的脚步!
二、香山寺览胜
告别履道里,我又驱车赶往龙门香山寺。一路上,白居易晚年的《香山避暑》绝句不时在我耳边回响:“纱巾草履竹疏衣,晚下香山蹋翠微。一路凉风十八里,卧乘篮舆睡中归。”
十八里路程,对于现在的交通来说并不遥远,十几分钟过去,便隐隐约约地看到香山寺的雄姿了:
香山寺,位于龙门东山半山腰上,与龙门西山对峙,东西呼应,好似虚无缥缈的蓬莱仙岛,幽雅别致,引人入胜。
望着香山寺前这一排排青石台阶,我仿佛又看到了当年手持竹杖的白衣老人在艰难的攀登着。踏着当年白居易攀登过的足迹,也不知迈过多少台阶,古老的香山寺终于映入眼中。
香山寺门两侧的对联格外醒目:“古寺有情迎过客,香山无恙慰诗人。”这里所说的“诗人”,即指白居易。他为何能受到如此的尊崇呢?这还得从他晚年说起:
白居易一生为官,深知封建社会官场的黑暗与险恶,总想超脱现实。晚年定居洛阳后,常来香山消遣,有诗曰:“空门寂静老夫闲,伴鸟随云往复返。家醒满瓶书满架,半移生计入香山。”当时他已经把香山寺当成自已的家了。他也因此自号“香山居士”。
公元832年,白居易的好友元稹病故,临终嘱咐家人,请白居易撰写墓志,并送上酬金及物品价值六、七十万钱。白居易则以“文不当辞,贽不当纳”婉言谢绝。然而,元稹家人跪地不起,再三解释,这是元稹生前遗愿,实不敢违。白居易只好将这些财物留下,将这些财物全部捐修香山寺。
据记载:白居易这次修善香山寺,共修缮“寺前亭一所,登寺桥一座,连桥廊七间,石楼一所,连楼廊六间,佛龛大屋十一间,宾院堂一所,大小屋共七间……”修缮后“寺僧有经行宴坐之安,游者得息肩,观者得寓目。关塞之气色,龙潭之景象,香山之泉石,石楼之风月,与往来者耳目一时而新”(参见《重修香山寺记》)。白居易修缮香山寺后,觉得“寺有佛像,有僧徒,而无经典;寂寥精舍,不闻法音,三宝缺一,我愿未满。”于是,又从洛阳其它寺院中广求佛经,合计五千二百七十卷,将寺内西北角的三间房屋增修改饰为藏经堂(参见《文苑英华》)。
白居易在《重修香山寺记》中写道:“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十寺观游之胜,香山首焉。”名山名寺,名人名文,相得益彰。后人司马光、欧阳修、蔡襄等文人墨客慕名而来,留下了诸多的诗词文章。清乾隆皇帝登游香山寺,赋诗舒怀,写下“龙门凡十寺,第一数香山。自古才华地,当秋罕跸间。虑输白少傅,已著祖生鞭”的诗句,刻于石上,后人建亭纪念,取名“御碑亭”。为歌颂白居易修香山寺这一善举,后人还在香山寺内修建了白公祠,并雕刻了白居易等九老石刻像。清代翰林学士汪士鋐书写的《唐白少傅修香山寺记》十二幅碑刻镶于白公祠内墙壁上。
香山寺之所以能古今驰名,与白居易重修香山寺,以及他那盛赞香山寺的诗词文章是分不开的。难怪香山寺以“香山无恙慰诗人”这样的联语来纪念他。
香山寺前有一台,名曰“观阙台”,据说,“九老会”的成员常聚集此地,吟诗会友。坐在“九老”曾经坐过的青石凳上,卢舍那大佛迎面微笑,伊阙河水从脚下流过,一派人间仙境之美景。
步入香山寺,两旁碑石林立,异花奇草,清香扑鼻,好一座千年古寺!
香山寺院内左侧有一建筑,即为“藏经堂”,这是当年白居易修复香山寺后再次筹资修缮的,他将自著《洛中集》800篇与佛经一道存于藏经堂内。如今,我们仍能荣幸地读到白居易的诗词文章七十五卷三千余篇,这与当年他善于保存自己的著作是分不开的。
香山寺的右侧有一排屋房,相传为“九老堂”旧址。自香山寺如满和尚加入白居易创办的“九老会”后,九老们又常云集香山寺。这里山水优美,是他们安享晚年的好场所,也难怪他们个个都能健康长寿。
绕过“九老堂”,跨过“御碑亭”,便到了白公祠遗址了。白公祠因年久失修,面目全非,然而,石雕“九老像”依然存在。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李元爽、如满等八老头像立于两侧。白居易全身像立于正中,这是一幅白公行吟图,高二点五米,宽一点五米,镌刻精细,堪称稀世佳作。
白居易石像后又一座建筑名曰“乐天影堂”,堂内有大型壁画《开八节滩图》,上题有白居易诗一首:“铁凿金锤殷若雷,八滩九石剑楼摧,竹嵩桂楫习如箭,百筏千艘鱼贯来。振锡导师凭众力,挥金退傅施家财。他时相逐西方去,莫虑尘沙路不开。”
面对形象逼真的大幅壁画,我仿佛又听到了当年白居易率众开凿八节滩的隆隆铁锤凿石声……
香山寺旁伊阙八节滩,古有九峭巨石挡道,常使船毁人亡,行舟者至此,不得不下水推舟而行。即使在严寒的冬季也是如此,船夫们艰难的号子声牵动了在香山寺栖居的白居易的心。凭着他在民众心目中的崇高威望,他开始在城内富绅面前游说,“贫者出力,仁者施财”,在他的苦心努力下,终于将八节滩疏通,为他晚年的人生旅途上又写下辉煌灿烂的一笔:“七十三翁旦暮身,誓开险路作通津。夜舟过此无倾覆,朝胫从今免苦辛。十里叱滩变河汉,八寒阴狱化阳春。我身虽殁心长在,暗施慈悲与后人!”
大唐会昌六年八月十四日,诗坛巨星殒落了。遵其遗嘱,家人从命将他葬于香山寺北侧琵琶峰上。
三、漫游白园
由香山寺向北百余米,便是白公墓葬地——琵琶峰。
白居易晚年同龙门香山结下了不解之缘,临终,嘱吒家人将其葬于香山琵琶峰,“遗命不归下邽,可葬于香山如满师塔之侧,家人从命而葬焉”(录自旧唐书《白居易传》)。白居易长眠琵琶峰已有1000余年,历代均对其墓给以保护。1961年,白居易墓与龙门石窟一并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单位。为纪念这位对中国文化有突出贡献的杰出人物,洛阳市人民政府于1982年拔款110万元,划地40亩,重修了白居易墓园。1985年建成并对游人开放。
步入白园,迎面奇石林立,悬瀑飞洒,冬青环抱,翠竹成林。游人至此,油然而生一种回归自然的感受,一片诗情画意的世界。
青沟谷底,有四个错落有致的荷池,名曰“白池”,池水如镜,池中荷花盛开。白居易任杭州刺史离任时,杭州百姓纷纷送他西湖白莲做纪念,他晚年居洛后,曾亲手养植了这些白莲。白居易在《白莲池泛舟》一诗中曾写道:“白藕新花照水开,红窗小舫信风回。谁教一片江南兴?逐我殷勤万里来。”
白池右侧的一块巨石上,刻有“青谷”两个大字,左侧为一片竹林,白居易爱竹,不仅爱竹青翠,更爱竹的高风亮节,常以竹自喻,以竹铭志。他曾在《赞竹》诗中写道:“不爱杨柳枝,春来软无力。”“共保秋竹心,风霜侵不得”。有此爱竹之心,难怪他的履道里宅园“有水一池,有竹千杆”了。
离开成片的竹林,跨过铺在白池上面的石板桥,沿着青谷旁崎岖的山道,拾级而上,来到“听伊亭”,听伊亭原名“草亭”,是为纪念白居易的成名之作《赋得古原草送别》而建。相传,白公十六岁那年,携《赋得古原草送别》一诗,赴京都长安,拜见著作郎顾况,顾况接过诗稿,见署名“居易”,哈哈大笑:“长安百物皆贵,居住不易呀!”当读至“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联时,不仅惊叹道:“如此年纪,赋得此诗,居住长安,也就不难了,”这是白居易在京都长安初露锋芒。
“草亭”对面,有一座绿树掩映的仿唐古建筑,名曰“乐天堂”,堂前砌有青石平台,依山而建,气势宏伟,这是据白居易《庐山草堂记》之意境而兴建的。“乐天堂”匾由我国著名学者,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启功先生所题。两幅对联,其一为白居易研究专家顾学颉所撰、书法家王遐举所书:“为生民忧直言极谏,得山水乐饮酒赋诗。”;其二为高级工程师、白园设计者王铎所撰、当代名人周而复所书:“西湖筑白堤,龙门开八滩,倡乐府,诗讽谕,志在兼济天下;履道凿园池,香山卧石楼,援丝竹,赋青山,乐于独善其身。”
乐天堂内陈列白居易大型汉白玉卧像,肃穆文雅,含笑自若。大厅设“赛诗台”,来白园参观者,可在此处即兴赋诗。不仿你也试一试,在诗仙面前,或许你也能写出好诗来!
乐天堂的东面,有一排仿唐建筑,摆设着许多名人字画,这些字画以讴歌白居易为主。游人在此,可以买到称心如意的字画。与这排古建筑毗邻的是“松风亭”。松风亭取诗人松柏性格之意而建,山风吹来,松涛轰鸣,好似白居易为民请命的呼声。白氏后裔在此立大型六面纪念碑一座,该碑据昔日白公墓前纪念碑碑型重新设计而成,造型新颖,寓意深远。
由乐天堂左侧绕山腰向北而行,迎面有一亭,名曰:“白亭”。这是根据清人王先谦的《白亭记》重建的。据龙门文物管理所保存的清宣统三年六月王先谦撰文《白亭记》称:“长汀江公,受任开陈许郑道之次年暮春,巡河察石于巩,以公暇游洛阳,祭嵩高,观伊阙,拜白文公墓于香山寺左,其地前临伊水,钭对龙门,形势绝胜,风景优美,江公谋亭于其前,而属余志之。”据此,重修白园时,设计者特在墓前修建白亭。
白亭北侧为“牡丹池”,牡丹池种植的白牡丹,如朵朵白云,把琵琶峰装扮得分外娇娆。
站在牡丹池前举首远眺,高大的乌头门映入眼中,乌头门以青石搭砌而成,“乌头门”三字由原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所题。乌头门的两幅对联“嵩烟半卷青绡幕,伊浪平铺绿绮衾”“爱风岭上攀松盖,恋月潭边坐石棱”皆为白居易晚年在香山吟出的名句。乌头门而下有五十六级台阶,象征白氏后裔迄今发展至五十六代人。沿台阶而上,过乌头门,便到了琵琶峰顶。
琵琶峰因形似琵琶而得名,峰顶青草地象征琵琶的琴箱,墓道则象征琵琶的曲颈,沿墓道向南延伸,为白园的后大门,这里可直通千年古刹香山寺。白居易墓座落于琵琶峰前,座东面西,墓高3.5米,周长50米,墓顶遍植迎春花。白居易墓碑上有“唐少傅白公墓”六个大字及生平,碑楼上方的篆书“兼善”二字,充分体现了白居易一生“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追求。
白文公墓四周苍松翠柏,芳草青青,玉兰点缀,清香扑鼻。站在墓前,西可饱赏龙门山色,北可眺望邙山雄姿,古都洛阳城尽收眼底,游人至此,无不赞叹:真乃风水宝地也!
面对巍然矗立的白居易墓,不由得使人肃然起敬。白居易官高二品,以刑部尚书致仕。按唐王朝的制度,墓前可树立神道柱,但他遗嘱曰:“吾之幸也,寿过七十,官至二品,有名于世,无益于人,褒优之礼,宜自贬损。我殁,当敛以衣一袭,送以车一乘,无用卤薄葬,无以血食祭,无请太常谥,无建神道碑;但于墓前立一石,刻吾《醉吟先生传》一本可矣”。又曰:“多葬必辱于死者,厚费有害于生人;习不知非,寝而成俗,此乃败礼法、伤财力之一端也。”难怪日本著名学者鬼头有一先生曾对我说,白居易在日本之所以能受到尊崇,不仅仅是他写下脍炙人口的3800首诗篇,日本人更喜欢白居易清正廉洁的作风。呜呼!这不正是当今国人提倡的清正廉洁之风吗?
白公墓南侧有三块碑石,为清代地方官所立。其中一块曰“唐太子少傅香山白文公墓”。何谓太子少傅,即白公曾做过皇太子的启蒙老师,受教于他的太子后来也相继做了皇帝。故白氏后裔长者时常这样教育后代:“葬在琵琶峰上的可是咱的先祖,他可是教过皇帝的,你若不好好读书,怎么对得起他老人家?”
白公墓北侧有一块大卧石,这是设计者的精心杰作。白公一生嗜石,临终嘱咐墓前不立神道柱,立石刻其作《醉吟先生传》即可,河南尹卢贞从命立石于墓侧,可惜原碑石早已毁圮。重修白居易墓时,设计者特意选此石,重二十四吨,由宜阳龙窝河谷中取出遥远二百余里至此,费工五百余,安放于白公墓侧,上刻《醉吟先生传》全文,书法清秀优美,镌刻细腻,石、文堪称一代艺术佳作。
在大卧石东侧有四块石碑,为日本文化界名人所立。其一为日本文化显彰会所立,碑文称:“您是日本文化的恩人,您是日本举国敬仰的文学家,您对日本文化之贡献,恩重如山,万古流芳”;其二为东洋文化振兴会所立,碑文曰:“达则兼济天下,立身为民请命,世界文化名人,诗坛巨星白乐天,万古流芳”;其三为日本唐诗会所立,文为该会会长沼田守助先生的一首五言诗:“起笔云门拓,名声四海临。诗韵常漂处,白苑绿逾深”,由日本著名书法家冈本四郎先生所书,为崇拜白居易,冈本先生特取一中国名字:白涛;其四为“献樱”碑,这是日本文化界名人鬼头有一、沼田守助、山田浩史、松井宏烽等人为“白居易履道里故居纪念馆”捐赠樱花三百株,其中十株植于白园内,这些樱花已在洛阳生根开花。为纪念此次具有特殊意义的活动,特立此碑,以示永久纪念。
在琵琶峰下的牡丹池北侧,有一亭名曰“琵琶亭”,该亭正面碑壁上刻有白公《琵琶行》全文,该诗是白公在江州司马任上所著,系白公之代表作之一。白公生前酷爱琵琶音乐,著诗《琵琶行》,卒后葬于“琵琶峰”,这大概是上天之意吧!
与琵琶亭相连的是“诗廊”。诗廊全长二十间,碑刻六十幅,内容是白居易的名诗名句。国内名人、名家在此留下墨宝,有楚图南、启功、周而复、欧阳中石等。
诗廊北端为“道时书屋”,书屋匾额为我国著名白居易研究专家顾学颉老人所书,联语曰:“李杜而下见诗豪,元刘之外无匹敌。”其实,若论唐代诗人对中国文化之贡献,莫说元(元稹)、刘(刘禹锡),就是李(李白)、杜(杜甫),也难与之相比,白居易一生著有诗词文章七十五卷,数量之多,是以上四位诗人的总和,因此后人把他称为“诗王”。白诗以叙事为主,记述了一个历史时代。难怪有人说:“读完《白居易全集》,如同读了唐代的一部史书”,这话颇有道理。
道时书屋内陈列有白居易著作及有关资料,正面壁上还有一幅大型陶瓷壁画《白居易与植桑麻老图》,系我国著名画家范曾所画。书屋周围以翠竹点缀、白石铺地,象征着白公脱凡超俗,济世救民,坚贞不屈的性格和人品。
在书屋的左侧,诗廊尽头,还有一块“无字碑”,格外醒目,上面未刻任何文字,设计者的用意大概是向天下文人墨客“招标”:如果你的诗文能与白诗媲美,那就请你挥毫吧!正如陈毅元帅的一首诗:
吾读乐天诗,晓畅有深意。一生事白描,古今谁能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