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争鸣】白崇贵-白氏源流试谈

70 2024-10-13


 【编者按】关于中华白氏起源,历史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当代不少研究者也有许多不同看法,原延安人大副主任、现鲁艺书画院院长白崇贵前辈在认真研究白氏历史的基础上对此提出了自己严谨、公允、独到的见解,其中不乏真知灼见。本会特此刊发,供大家交流。


作者:白崇贵

(作者系原延安人大副主任 现延安鲁艺书画院院长)


一、试谈缘起


       

        去年参加了白氏宗亲会在西安举办的活动,深受启发和教育,亦引发了我的思考:身为白家人,当知白家根。之后,我拜读了白氏宗亲会中一位有影响的负责人发表的六篇文章,阐述了白姓的起源,使我增长了相关的不少知识,也引起了我的一些疑问。这六篇文章的特点是:标题多变,文章的首尾有異,但内容和观点相同。其中一篇文章作者表明了自已的职务,对白姓源流作了结论。可见,文章具有了权威性。文章的结论,认可了白姓的一个源流,否定了其他说法。从文章的表象来看,似乎有利于白姓的合群,实则相反,因为它違背了客观事实,人们不会认可。

        作者论文认为(以下均称作者论文),唐以前公认为白姓起源于楚公族白公胜,宋以后一些研究者为了出新意,提出多源流,白阜呀,白乙丙呀,等等。特別对宋代欧阳修进行了点名批评,似乎是他编的《新唐书◎宰相世系》搞乱了白姓的起源。受作者文章影响,陕北一位研究者写文章,对贊同宋和欧说者,斥责为以讹传讹。

        笔者认为,白公胜确系白姓起源的一个源流,但非唯一源流。按照作者论文的结论,白姓起源于一个人,只是一条线繁衍。这种认识,从理论上讲,既忽視了姓氏起源的客观性,也忽视了其多样性这两个显著特点。姓氏的形成,是外在事物在人们主观意识的反映,外在事物,即人、事、物是多样的,反映在姓氏的形成上也是多样的。同一姓,也打上这样的烙印,非一源一流,特別是人口众多的大姓。从事实上看,中国白姓有三百多万,别说有少数民族,就是汉族,分布在大江南北,东滨西域,又经过千餘年繁衍和演变,怎可能源系一人一处?

        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研究和结论,是严肃的事情。司马迁在史料不足的情况下,末敢写炎帝;对山海经中的怪物,称“余不敢言”。据筆者观察,当代史学家、社会学家费孝通、张岂之、李学勤等,对中国古代史研究中的不同看法,持慎重态度,论据不足情况下不做结论,一般采取多说并存,把话语权留给他人。

        基于上述认识,笔者对作者论文谈一些粗淺的看法,并与宗亲们一起交换意见,本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繁荣学术的方针,提高我们对白姓起源的认识,使我们的寻根问祖走向客观真实。

 


二、笔下留情


        作者论文所否定的源流,有一个以白阜得姓的源流。否定的理由之一,与白氏先贤认定相矛盾。即,白居易没认定,不能成立。这与我们批评过的两个凡是没有区别。认可一个源流,压倒其他源流,白阜被筆诛了。

        否定白阜的另一个理由是,白阜传说是炎帝臣,非黄帝族裔,而后世以炎帝得姓中,也无白姓。若认为其为白姓起源,白氏豈不脱离了汉民,脱离了炎黃子孙?作者得出的结论,白阜也许是少数民族。笔者认为,白阜既是炎帝之臣,当然是炎帝部落的成员,怎能脱离了汉民?炎帝和黃帝部落,是汉民立根之祖。同时,还要看到,在历史上炎黃两个部落与蛮、夷等少数民族相争相亲,相交相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形成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所讲的,现在多元一体格局的中华民族。

        退一步说,白阜即使是少数民族,也并无不好。党的政策是民族平等,汉族中的白姓者,与少数民族中的白姓者皆是兄弟姐妹,因此我们应相亲相爱。我国是多民族国家,许多少数民族中就有白姓,在历史上还有整个国家姓白的现象,如我国西部的龟兹国,白即为国姓。这个国家存在了千年以上,漢代发现后,与內地联系紧密,许多龟兹人迁到内地,在陕北曾有过龟兹县,在现米脂境內,还有的迁到陕西关中,迁到山西太原一帶;有的留在原地,即新彊,与当地民族同化。他们也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与繁荣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应该说,这也是我国白姓的一个源流。当今我国许多少数民族中有白姓,并有名人,如国民党原国防部长白崇禧及他的儿子、台湾著名作家白先勇,就屬回族。

        白阜是传说中的人物,史料记载甚少。传说也是文化类型的一种,既有合理性,也含有真实性。马克思说:“人物虽然是种神话中的人物,这一点并不重要,因为传说确切地反映了民族的制度。”这句名言对于我们研究姓氏,探讨白阜,也有指导意义。许多可信的人物,也来自传说,乃至炎黃二帝,都先有传说,后有文字记载。对五千年前的人物,尚未出现文字,要把文字作依据,要有世系可考,是不公证的,似乎有些苛刻。我们自已搞不清楚,应组织人去研究,也可以留给后人,何必笔诛于自已之手。

 


三、不该贬宋


        作者论文认为,是宋朝把白姓起源搞乱了,并批评了宋朝著名学者欧阳修。

        不知论文的作者对宋代的思想文化现象研究过没有,对宋时提出白姓起源多源流的大背景了解的怎样,如了解,那就可能有主观偏见了。

        宋朝,在我国历史上是思想活跃,文化繁荣时期。宋代,理学、文学、史学、艺术及科学成果累累。科举制度推进了教育发展,新的印刷技术的使用及印刷品的广泛流传,促进了思想文化交流。唐朝的文人白居易等,多以写诗著称,而宋代的文人多具有学者、诗人、画家、政治家的特质。思想解放,勇于探索是当时的社会风气。反映在宗族和姓氏的认识上,打破了唐代禁锢的局面。集姓氏大成的《百家姓》一书,就源于宋朝。“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即是对宋朝文化繁荣的写照。陆游评价宋朝文化人说:“宋兴,诸儒相望,有出汉唐之上者。”朱熹、欧阳修、二程、苏轼、司马光、沈括等优秀学者享誉千古。世人称之为“唐宋八大家”,宋朝就占了六位。

        在思想活跃,文化繁荣的宋朝,人们对姓氏的起源,包括白姓的起源,进行研究和探讨,提出各种新见解,屬好现象,有利于姓氏学说的发展,怎可认为是宋朝把白姓起源搞乱了,难道回到唐朝一人所说,只是一个源流那种禁锢局面,才是好,才是对吗?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持这样的观点,使人难以理解。

        在宋朝欧阳修和宋祁編著了《新唐书◎宰相世系》,提出了周太王的裔孙秦国大夫白乙丙,后以为氏。这无疑对唐一源流说是补充和发展,当然也是挑战。这有何不好?欧阳修是文学家、政治家,也是史学家,他和当时资格很老的宋祁一起,出这样的书,不能说是凭空想象。后来有的学者提出书中个别方面有错,这也是可能的。但不能以片概全,否定这部著作的真实性和史料性。作者论文引用现代学者丁光训在《唐史错误八十条》中说:“白氏受姓与百里奚无关。”以此来证明白乙丙不是白姓起源之人物。说来,使人发笑。按欧说,百里奚是白乙丙的爷爷,怎能张冠李戴。欧说后人以白乙丙为氏,并设说以他爷爷百里氏为氏。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说过,真理前进一步便成为谬论。作者是否作血缘推断?同一姓中,有的有血缘关系,有的则无,这是个常识问题,一律以血缘推,必然出錯。有关白乙丙,后边將专门说到。

        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都具有双重性。因而任何一部著作,都有憾缺的一面。真理既是绝对,也是相对的,隨着时间的堆移、认识的发展,必然会出现新见解,新補充。我们对白姓源流的认识,不能固守在唐代,也不必对宋和欧阳修求全责备。

 


四、不该否定


        白乙丙,春秋时秦国的名将。姓蹇,名丙,字白乙,孟明視子,白里奚孙。一说蹇叔子。权威史书《史记》《左传》有记载,《元和姓传》《新唐书◎宰相世系》认为其是白姓起源之人物。《汉语大字典》《康熙字典》等典籍的姓氏条目中举例介绍;网络百度搜索,既有其图像,亦有白氏始祖白乙丙的文字。然而被作者论文否定了。

        作者论文否定的理由:古人受姓,或以封地,或以官爵,而白乙丙既不隨父姓,又不与兄弟同姓,也无封地、官爵得姓,何以产生白姓?作者绕过了白乙丙得姓的真正原因,另出无关论据,对其系白姓起源之一人物予以否定,可以说是一种取梁代柱的手法。有关史料说的很清楚,以白乙丙得姓,是后人以这位大將军的字白乙,取其白字为姓,怎能址到其父其兄,扯到封地加爵?要说姓,史料说的很清楚,其姓蹇,白姓起源与姓蹇无关。正如白姓另一源流,以白公胜得姓,与其姓芈无关一样。要说以封地加爵得姓,作者也心知肚明,受姓来源也非这两种,尚有以先人的名和字,以原始崇拜物,以职业技艺,以地方特征等等。后人总结出十六种,其实远非如此。作者扰乱视线的论述,缺乏逻辑推理。

        作者论文否定白乙丙,还有一条重要理由,即白乙丙复姓白乙,不姓白。这个问题前面已作回答,以白乙丙取姓,与其姓无关,而始于其字白乙中有一白字,也正如以白公胜取姓,取其白字,不取白公二字一样。至于说到白乙丙姓白乙,系复姓,笔者可以不回答,但由于作者论文在网上广为传播,混淆了视听,不妨多说几句。作者论文说,古人研究姜炎史,把白乙定为复姓,还说汉语大词典中说白乙丙姓白乙。经查,依据不足,且与‘以白乙丙之字取姓无关。笔者历数古代438 个复姓,现今81个复姓,以及考究印章收藏,均末见到复姓白乙。这且不说,如果白乙丙复姓白乙,那古今姓白乙的绝非他一人,请能有姓有名的找出第二人来,以便我们進一步探讨。同时也建议作者,多查些工具书,如汉语大字典,康熙字典,看其是如何解释的。

        历史问题是一个严肃问题,沒有十分有力的证据,不可轻易作否定。白乙丙是白姓起源的一个源流,史料有记载;现实生活中许多白姓者认其为先祖,写入宗谱中,如白姓的望郡南阳;社会上还有白乙丙的徽章流传,作为白姓的标誌。这种情况下,作为白氏宗亲的负责人,不必草率结论,对其否定,当屬上策。

 

五、忆古抚今


        对白姓起源与发展的研究,应有正确的指导思想。筆者以为,首先应坚持唯物史观的原则。历史是过去客观存在的事实構成的,白姓的由来,各源流的发展也当如此。研究者必须持唯物主义的态度,来不得半点主观主义,更不能有偏見。现在有一种不好的风气,从自身出发,争正统,追主流。靠名人,以荣耀自己。中国有句俗语:儿不嫌娘丑,犬不嫌家穷。我想,即使我们这一源流在历史上无一闪光点,即使我们的祖辈是奴隶,但他们繁衍了我们这群子孙,他们就是伟大的;我们也不应因出身贫賤感到羞耻。其次我们要坚持民族平等的原则。白姓起源,在汉族中有,少教民族中也有,不能认为汉族中的是正统的,非汉族中的是非正统的,脱离了炎黄子孙。汉族和少数民族,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发展,是相互交融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同为中华民族的繁荣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少数民族当权的元朝和清朝,其祭祀,都不忘黄帝。笔者所在的延安,有个黄陵县,是黃帝陵墓所在地,其碑廊中有许多少数民族名人题赠的碑刻,其中有清朝多位皇帝。少数民族能做到的,我们也应做到。第三,正确地、历史地看待白姓中的名人。对他们研究是必要的,但不能盲目崇拜。现在有股追星热,是名人不作评价,不分功过,把其光环顶在头上,是否得当,应考慮。如白起,他在秦统一六国中战功显赫,但另一方面,屠杀俘擄,屠杀无辜,过失非小。九十万呀,有的被斩首,有的被推入黄河,有的被活埋。这其中不可能无白姓,若你是死者的后人你会怎想?

        在探研白姓起源的同时,更应把着重点放在为当今服务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弘杨优秀家庭文化,中央台、中纪委网作过相应报道。宗亲会应对白姓中的优秀家训、家规、家教认真总结,大力推广。白氏宗亲中有的成员,如白强、白士杰、白锡群、白九重、白晓彤等,兴办社会公益组织,开展弘杨优秀文化,重视教育,扶贫帮困等活动,值得提倡。宗亲会既要务虚,更要务实,把办实事作为工作重点,以增强白姓的吸引力,同时对社会作出有益的贡献。

 

20151013日于延安


上一篇:【历史】《白居易在洛阳的遗风胜迹》
下一篇:《白氏郡望南阳郡的历史变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