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氏家族史话:从楚王白公胜到新罗大相白宇经》
56 2024-10-13
”新乐府”诗的倡导者白居易
白居易,唐代著名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自幼读书勤奋,与众不同,五六岁能识声韵,15岁能写诗赋,27岁举进士,官至刑部尚书。
早年白居易拿着自己的诗作拜访当时著名诗人顾况,顾见其名,戏笑说:“长安的米价很高,你想要在此地居住下来不容易啊!”等他读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大加赞叹,忙说:“你能写出这样好的诗句,在长安居住没什么问题。”得到顾况的赏识后,白居易很快名声大震。
白居易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继承李、杜的诗风,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写出了许多揭发时政弊端、社会矛盾及民生困苦的佳作,且通俗易懂,名动闾阎,普通百姓无不知晓。相传,白居易每做一首诗,先要读给他那里的老妪听,问老妪能否听懂,如果能懂,就记录下来,如果老妪听不懂就重新改写,直到老妪听懂才罢休。因此他的诗作在下层人民中间得以广泛流传。
白居易不只是唐朝著名的诗人和文学家,也是个勤勉为民的好官。
他中年时曾在杭州任刺史,谁知刚一上任就遇到了杭州的大旱灾,白居易于是换上便服,亲自下乡体察民情。他所到之处,只见田地干裂,庄稼枯黄,百姓怨声载道。白居易又来到县衙门口,只见很多人正拥挤在县衙门前,高声请求县官开闸放西湖水救田。
谁知县官毫不体恤民情,不止断然拒绝放水,还要驱散人群,白居易当即表明身份勒令县官立即开闸放水。县官只得遵命,第二天便施水解了众农民的早地之困。白居易有感于这次早灾,为了防微杜渐,第二年在钱塘门外,修了一条堤坝,又造了一座石涵闸,将湖水蓄满,以备干早所需。
他唯恐在自己之后上任的官员不了解这座堤坝的重要之处,于是亲自撰写了一片篇《钱塘湖闸记》,刻在石碑上,内中详细地记载了堤坝的功用,以及蓄水、放水和保护堤坝的方法,甚至还记载着一寸湖水能灌溉多少顷农田。
当地百姓争相观看碑文后,齐声要为白居易请功,却被白居易拒。他然地随口咏诗道:“税重多贫户,农饥足旱田,唯留一湖水,与汝救年。
白居易在杭州三年,指挥百姓兴筑湖堤,湖水自此蓄放便利,大批农田受益。此地渐渐富庶起来,他也因为政绩卓越而被皇帝所嘉奖,因此调回了京城。白居易动身的那天,杭州百姓扶老携幼,洒泪饯别,人人带着好酒与食物来到西湖边相送。但是大家既没有听到鸣锣开道,也没有看见装行李的车马,过了很久之后,只见白居易骑着匹白马从天竺山缓缓而来,他的身后有几个差役抬着两片天竺石尾随着。
百姓见他如此清廉为民,都因难舍而泣不成声,白居易看着众百姓心中感动,当即在马上吟咏道:“三年为刺史,饮冰复食檗。唯向天竺山,取得两片石。此抵有千金,无乃伤清白?”
白居易走后,当地百姓为了纪念他,将他所指挥修筑的堤坝取名为“白公堤”。